面對學測國文寫作的題目,找到關鍵字、選對觀點之後,就要開始鋪陳文章的架構。記得!文章要有清楚的組織架構──開頭引題、正文論述、結尾統整,讓讀者一目了然你的思路。在文字表達上,記得掌握用詞的精準與多樣,避免重複或口語化。
在作文的世界裡,出格的立意、適切的取材、出色的文采,固然能讓文章引人注目,但若缺乏良好的結構,便無法讓讀者完整理解作者的思考脈絡。《111學年度起適用學測國文考科考試說明》明確指出,「組織結構」是評分的四大核心面向之一。結構的作用,就像是文章的骨架。骨架穩固,文字才會「言之有序」,讓文章的力量充分展現。
文章的結構可以分成兩個層次,一是整篇文章的骨架,二是段落中的層次安排。這兩者相輔相成,從段落層次的練習著手,再過渡到全文的架構設計,是最有效的訓練方式。
掌握文章結構的兩個層次
● 宏觀:整篇文章的篇章骨架,這是文章的整體安排,決定了開頭、中段與結尾的走向。例如一篇文章若能採取「總說―分說―總結」的設計,就能使整體架構嚴謹。
● 微觀:段落中的層次安排。單一段落如果只是隨意鋪陳,常會顯得鬆散。若能刻意設計段落的「三層次」,例如「引論―申論―結論」,或「背景―過程―結果」,則段落不僅能自成一體,也能讓讀者在閱讀時自然地被引導。
掌握文章股價的三大基本架構
● 架構1 論說層次:引論—申論—結論
論說的目的,是透過分析與推理來說服讀者。因此在篇章安排上,最常見的就是「引論—申論—結論」。
● 架構2 敘事層次:交代起因—展開情節—感悟收束
敘事的任務,在於把故事說清楚。無論是記事、記人、記物,皆需遵循基本的「背景—過程—結果」脈絡。
● 架構3 抒情層次:客觀描寫—主觀想像—所思所感
抒情的重點,是情感的表達。為避免情緒過於直白或淺薄,建議可以採取「客觀描寫—主觀想像—心情感受」的三層次。

在文章寫作裡,立意是靈魂,結構是骨架,而文采則是文章的氣韻與外貌。沒有文采的文章,即使觀點正確,讀來也顯得乾澀無味;而有了文采,文字就能帶著節奏與情感,真正牽動讀者。所謂文采,主要體現在三個面向:用字遣詞、修辭運用、意象表達。透過這三者由淺入深,從語詞的精準選用,到修辭的靈活調度,再到意象的巧妙營造,逐步推動文章走向優美。
用字遣詞:語言的基礎選擇
用字遣詞最基本的方法,就是練習「換句話說」。因此,學生平日應有意識地建立「近義詞庫」,將常用的形容詞、副詞,逐一蒐集並歸類。除了辨識詞義差異,更要感受語氣的輕重、情感的溫度,這樣才能在考場中依題目需求選擇最貼切的語詞。
句式的變化也是遣詞的一部分。同樣的意思,不必永遠停留在直述句。嘗試將其轉化為反問句、設問句或排比句,往往能使文章更具韻律與張力。遣詞造句的靈活,正是文采的基礎。
修辭運用:文章的彩妝師
修辭有四項原則,透過修辭能讓思想具象化、節奏化,也能在短時間內吸引評閱者的注意。考場上,文章若能兼顧得體與優美,往往會在眾多卷子中脫穎而出。
① 得體:必須切合主題,契合語境,避免誇張失度。
② 有效:必須服務於表達,合乎事理,不可偏離邏輯。
③ 多元:應靈活運用譬喻、排比、對比、設問等手法,避免單一呆板。
④ 優美:要有節奏感與感染力,使讀者在理性理解之外,也能獲得感性共鳴。
意象表達:意與象的交融
如果要讓文章更具感染力,則要透過意象表達,所謂的意象就是將抽象的「意」透過具體的「象」呈現,使情感與景物交織。在意象表達上面,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發想:
① 細節化:將抽象的感受聚焦為具體描寫。例如:「很累﹂可以轉化為「雙眼通紅,腳步踉蹌」。
② 抽象化:將具體現象提升為普遍概念。例如:「梅花迎雪盛開」可以抽象為「堅毅的生命」。
③ 虛實互易:以客觀事物折射主觀情感。例如:「燈火闌珊處」能表現孤單,也能寄託希望。
寫作沒有捷徑,但有方法。從審題到立論,從組織到潤飾,每一步都能透過練習更成熟。真正的高分作文,不是詞藻堆砌,而是能清楚表達想法、展現思考深度的作品。
如果你想進一步掌握這些技巧,歡迎參考呂緋老師的著作《抄高分作文:才能作文超高分》。書中不僅有老師親授的寫作心法,還有15堂、長達170分鐘的中文寫作教學課程,教你如何分析題目、擬定觀點、拆解段落與仿寫結構。
透過臨摹與練習,你會發現─寫作並非遙不可及的天分,而是一門可以學、能練、會進步的技術。從今天開始,讓每一次練筆都更接近「高分」的標準。
想更了解《抄高分作文:才能作文超高分》提供什麼樣的學習資源?快點以下的書籍介紹連結吧!
